清 明
编辑:admin | 来源:未知| 发布时间:2012-05-26 15:58| 点击数:
清 明
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于青龙
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于青龙
清明, 按照其字义上讲:为清洁而明净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。《淮南子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按《岁时百问》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故有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“清明”两字,根据宋代陈元靓的《岁时广记》中所说:“清明者,谓物生清净明洁”。清明时节,风和日丽,莺飞草长,柳绿桃红,大地一片清净明洁,春阳照临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著名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,京都人民踏青郊游,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。
在我国清明节的另外一层重大涵义并不是指上述的内容,而是祭祀活动,也是著名的鬼节。传统上我国民间一年有三大鬼节,清明、中元(又叫麻姑节)和寒衣节,而清明无论从时间排序和重要程度上都排在第一位,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所以,国家通过立法,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。
清明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本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约在清明前后,因两者日子相近,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。 到了唐玄宗时,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“五礼”之一,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,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。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、扫墓、踏青的习俗,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、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,寒食节的后一天。传说,鬼门关于清明的前十天延续到过后十天对所有鬼族开放,但不能超越奈何桥的生死界,扫墓和祭祀活动可在节前后十天左右。
民间的祭祀活动,就是准备好供品摆放在祖先的墓前,然后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,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并将坟头添上新土,焚烧纸钱后,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,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,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,而受到破坏。
清明的上坟和扫墓活动,一度上被列为纯粹的封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,但这流传几千年的民俗,不是谁说禁止就能禁止的了的,这种活动的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至善、至孝和仁义的美德。人们怀念自己的祖先、自己的已故的亲人、亲密的战友、亲密的朋友和那些为了道义、为了民族正义而牺牲的先烈,为他们扫墓和烧化纸钱正是体现对他们的相思、怀念、感恩。这是埋藏于人们心中的一股澎湃的力量,有了“三大鬼节”,人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心中的这种情绪和心愿表达出来,寄托对亲人、朋友和恩人的相思,把这股力量因势利导,虽免不了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,但可激励人们向着至善至孝的方向发展,正符合了国家“以德治国”的方针。我国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心愿的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讲,清明节的上坟扫墓活动正是感恩过程,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,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。感谢那些在人生中,给你生命的人、给你机会的人、给你快乐的人、给你勇气的人、给你教训的人、给你方向的人。感恩?? 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,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,明白恩惠的个 人,才会更能珍惜现实,珍视历史,敬重别人,敬畏公德。
感恩节,在中国就是清明节,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,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。清明节对于中国人,不仅仅是祭祀,更重要的是感恩。
